记者体验数字化养殖产业全流程:一个养殖场,装在手机里——《浙江日报》
8月26日,《浙江日报》亲历版刊发《记者体验数字化管理养殖产业全流程 一个养殖场,装在手机里》一文,全文如下:
在常人的印象中,养殖行业往往环境脏乱、技术含量低。但在华体网页版,一部手机、一块智能大屏,就能管理养殖、屠宰、加工、销售等全产业流程。可以说,这里颠覆了你对生猪养殖产业的一切想象。
当养殖业遇上互联网,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?带着好奇,我们前往位于海盐县望海街道的青莲食品,当一回“猪倌”,寻找答案。
华体网页版“未来工厂”外观。受访者供图
“不掌握些高科技,还真养不好猪了”
在体验养猪前,我们就做好了吃苦的准备。
上午9时,我们与养殖事业部运营经理姚江涛相约在企业门口见面。步入企业,姚江涛带我们穿过展厅,径直走向战略指挥中心及大数据分析中心,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块长10余米的电子大屏,上面清晰显示着猪舍内的实况。
我们看到,一个个大开间被分成若干个小猪栏,每栏约20平方米,有的关着刚断奶的仔猪,有的关着6个月大的成年猪,数量大多控制在20头左右。
青莲食品工作人员(右)指导记者“云”养猪。通讯员 陈琳 摄
在简单了解目前的养殖情况后,我们不禁跃跃欲试:“什么时候可以开始体验养猪?”姚江涛却笑言,眼前这块电子大屏,加上一部手机,就是我们能体验到的全部了。“现在养猪,最不缺的就是人。”
我们立马“傻了眼”。这里和预想的不太一样,不用穿着厚厚的工作服,也不用亲自喂食、喂水,待在清凉的办公室内,动动手指,照样能照看猪。
就在我们愣神时,电子大屏上跳出提示:“一栋猪舍温度异常”,姚江涛立即联系相关工作人员前往查看。“农业生产,以前靠天吃饭,现在靠技术吃饭。”姚江涛说,每栋猪舍内安装着各类传感器和摄像头,连接这些传感器和摄像头另一端的,除了电子大屏,还有养殖人员的手机。
说罢,姚江涛掏出手机,向我们展示“口袋牧场”APP。和电子大屏汇集、显示数据的功能不同,“口袋牧场”APP是实现数字化养殖的操作终端。
“你们可以试试。”接过姚江涛的手机,在他的指导下,我们打开该APP,点击录入,就开始“云”养猪了。以母猪为例,一般一天需投喂3次,我们便将时间设定为7时、14时和17时。
“没想到‘小白’也能当‘猪倌’!”我们连连感叹。更有意思的是,采访中我们得知,目前企业养殖管理人员中,有将近一半毕业于信息技术专业。“不掌握些高科技,还真养不好猪了。”姚江涛开玩笑说道。
如今,在青莲食品,只要轻点手机,就能管住分布在全国各地的18家养殖场,且养殖1万头猪仅需要3名员工。
“凡是机器能干的事情,都让机器来做”
漫步青莲食品厂区,沿街处一间写有“膳博士黑猪鲜肉包”的小铺吸引了我们,前来品尝的顾客络绎不绝。“这可是我们的‘网红’。”青莲食品总裁助理缪雨略显自豪。
一家生猪养殖企业,为何做起了包子?我们心生疑惑。原来,这些年,青莲食品从“一块猪肉”出发,不断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,依托数字化“串”起了研发、养殖、屠宰、加工、销售等全产业链条。
拿黑猪鲜肉包来说,它们就出自青莲食品打造的“未来工厂”。“走,带你们去瞧瞧。”在缪雨的带领下,我们驱车前往1公里外的屠宰加工厂。
穿戴好防护装备,经过喷雾消毒通道,我们走进占地1万平方米的包子生产车间。和想象中“未来工厂”应有的样子一样,这里有一条条流水线、一个个机器臂、一台台AGV小车(自动导引搬运车)。
青莲食品自动化生产的鲜肉包。受访者供图
放眼望去,偌大的生产车间内,员工只有寥寥几人,每人掌管着两三台机器。“他们只需负责调整参数、查看机器是否异常等。”缪雨告诉我们,“凡是机器能干的事情,都让机器来做。”
车间主任冯伟演示了一遍操作流程后,我们按下绿色按钮,包子生产线便开始缓缓启动。拌料、和面、包馅、醒发、蒸煮、冷却、包装等流程一气呵成。据悉,在这间“未来工厂”,若产能拉满,一天可生产100万只鲜肉包。
在青莲包子生产车间,车间主任冯伟向记者演示操作流程。 通讯员 陈琳 摄
我们发现,这间“未来工厂”与一旁的屠宰厂之间,有一条长长的输送带。“新鲜的猪肉从屠宰厂出来,通过输送带直达包子生产车间进行加工,可避免使用冷冻猪肉,提升产品价值,提高鲜销率。”冯伟说。
眼下,青莲食品的猪肉平均鲜销率已从60%提升至91%,平均利润率从1%升至6%,单家工厂的年产值可达30亿元。接下去,青莲食品预计每年还将投入1000万元以上,用于“未来工厂”建设。
“产品上新周期从半年压缩到短短几天”
转眼到了中午,我们跟随缪雨来到食堂,她拿出粽子让我们品尝。“这是今年推出的新品,市场反馈很不错。”缪雨推荐道。
我们注意到,食堂一角的冷柜里,还整齐陈列着大红肠、饺子以及旗下品牌“膳博士”的各类生鲜单品。缪雨告诉我们,为了推出这些产品,青莲食品费了不少心思。“我们以前都是站在产品的角度去思考问题,利用自身资源去打磨产品,努力提升产品效益,却忽视了消费者的诉求。”缪雨说。
疫情给了青莲食品思考和改变。在缪雨手机里,我们看到了疫情期间组建的50多个微信群,每个群都有200至300人。从群名称可以看出,这些是青莲食品的社区团购群。“每个群都有企业管理人员加入。”
出于好奇,我们点开其中一个群,翻阅聊天记录,除了订单需求,还有不少客户反馈,比如“红肠肉很多”“能否推出更多单品”“起送量建议减少”等。“其实整个运营体系,最核心的除了高效的产业链,就是实现用户价值。”缪雨告诉我们。为此,青莲逐步从产品思维向用户思维转变,在此基础上建立柔性供应链。
用户需求为企业生产和新产品开发提供了方向。缪雨说:“打通了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渠道,现在青莲食品的产品上新周期从半年压缩到短短几天。此前开发一款新品,需要经过大量的线下调研、开会、评审、试吃,最终才能得到市场反馈,起码需要3个月到半年左右时间,且大部分基于企业单方面的信息、预测和判断,市场成功率低。”
临近采访结束,缪雨点开一份数据报表。“你们看,我们最多的一个月开发了56款新产品,其中有效产品达32个,市场成功率较前一个月提高47个百分点。”她还向我们透露,近期企业正研发直属终端,即将构建一套更加完整、智能的客户直达业务模式。
我们相信,传统行业牵手数字化,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。